方立祺 發展非王道 低配是人生

上周說日本經濟、股市迷失逾20年其實並不公道,只是人云亦云罷了;事實上,本文見報時,筆者已扶老攜幼身在日本;遊日成為過去數年最佳節目之一,無他,價廉物美、山明水秀、人少服務佳。

當香港的生活空間被奪去,外遊成為無可奈何的選擇,這是眾多港人的心聲,迷失的似乎是我們多於日本;的確,有部分評論認為,所謂的迷失20年,實際為日本政府和媒體編造出來的假象,是刻意低調的策略。

日本迷失似假象

財經作家Eamonn Fingleton研究日本多年,指自1990年的20年以來,日本貿易順差多出不只兩倍,期間日圓大幅走強,他認為這些現象與「迷失」互相矛盾,日本經濟不可能陷入停滯狀態,民眾的生活質素由始至終都在高水平。

《紐約時報》則報道美國GDP增長率被灌水,以及美國人製造日本衰落的神話,日本的樓價與股市雖然沒有回到鼎盛時期的高點,但醫療服務持續改善,使日本的人均壽命較美國多4.8年,在全球網路服務最快的50個城市中,日本佔了38個,日本的失業率亦長期優於美國。

20年來,東京建造了81座高度在500英尺的摩天大廈,紐約建造了64座,洛杉磯僅建造7座。1989年開始,日本向中國出口增長14倍以上,中日雙邊貿易總體達到平衡,但美國的貿易逆差卻從990億美元提高到4710億美元。

似乎,別人笑日本迷失,日本笑人看不穿。Fingleton認為,日本早已超脫對GDP的崇拜,國民最需要的是存在感和安全感,日本貧富差距偏低,社會保障制度完善,實行廣泛的醫療保險,預期壽命位居世界前列,嬰兒死亡率和犯罪率都很低。

最怕生活負擔重

顯而易見,日本着意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而不是速度,有台灣學者表示,日本可以在名義GDP低成長的情況下,達到實質GDP的高成長;重要的原因是,20年來的日本通脹幾乎維持在零,房地產價格下降,平民百姓的實質生活水平得以提高。

這對台灣民眾來說有切膚之痛,經濟一樣的「迷失」,樓價卻不見得降下來;由此可見,小市民不怕經濟發展慢,最怕生活負擔重,情況就像香港,問一般人喜歡2005年還是2015的香港,相信不少人都會選樓價比較低、自由行比較少的2005年。

但2015年的香港經濟總量應遠勝2005年,明白此道理,即可知道幸福感不一定來自增長和發展;同樣地,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上月子夜彌撒提到,當下的社會充斥消費主義及享樂主義,人與人變得冷漠,是時候要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,過簡單的生活。

人格自由價更高

最近看過一篇網上文章,很有意思,作者指出,世人眼中的所謂窮人也能實現財務自由,只要他是一個人格獨立、精神自由的人,能運用智慧超越盲目的物慾及那些讓人付出高昂代價的世俗偏見,否則,無論賺多少錢,都不會感到自由。

投資者不斷追求財務自由,但更重要是人格自由,而要擺脫枷鎖需要低配人生,例如有能力買賓利,只買寶馬,這樣過日子不是待薄自己,而是不滯於物,騰出資源早日擺脫俗務,活出追求的人生價值。

今年股市開局奇差,經濟可能衰退,財富縮水,通縮「危機」穩現,如何自處,值得大至國家、小至散戶的我們深思。最後,人在旅途,本欄下周一暫停一次。

留言